博物馆(档案馆)-dag
 首页 | 学校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新闻中心 | 档案馆 | 校史馆 | 书画馆 | 办事指南 | 公共服务 | 下载中心 | 南大之星 | 档案管理 
信息导航
 校史馆资讯 
 校史研究 
 校史展览 
下载中心
校史馆参观预约表
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鲁大e档...
非公开档案查阅申请表
单位档案查阅公函
财会档案查阅申请表
博物馆联系方式
地 址: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办公室电话:0535-6676250
分馆电话
书画馆:6266843
档案馆:6672754
校史馆:6681091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馆 > 校史研究 > 正文
 
校史研究:探寻“二乡师”中的红色基因
2019-05-20 15:45   审核人:

鲁东大学的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二乡师”),1930年秋创办,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历时八年,先后共招收了八级学生640余人,其中不少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知名的教师、作家、将领和党政领导干部。为什么在这样一所民国时期的乡村师范学校里,涌现着这样一群共产党人?翻开鲁东大学校史,我们不难找到其中的答案。而这些“红色历史”,对于高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帮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励志成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群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教员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二乡师”红色基因的产生、发展直至壮大,首先得益于一群思想进步的爱国教师,他们把先进思想传递给学生,引导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王哲就是他们中间最重要的代表。

王哲(原名王衷一,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至1936年11月期间,受聘担任“二乡师”教务主任,被学生们称为“共产主义老师”。

王哲在“二乡师”期间,声誉很高,有口皆碑,很受师生喜爱。当时他兼授《农村经济》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课堂上他不拘泥于旧教材,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在课程里面揉合进一些苏联共产党领导革命、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等革命内容,以大量的事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革命理论的教育,以半公开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国文教员何其芳、王冶秋等在给学生讲课时,经常选用鲁迅的文章作教材,借古讽今,启发学生认清反动统治的腐败,树立斗争到底的必胜信心,何其芳还与国文教员阎仲容一起为学生救国会起草了《告胶东同学书》,不久后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音乐教师瞿亚先教学生歌诵《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抵制靡靡之音,振奋师生斗志,坚定革命信仰;美术教师尚逵斋,经常在家中给学生们讲述共产党的性质和革命道理,宣传进步思想。这样一群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教员,绘就了“二乡师”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是“二乡师”红色基因的开创者和传播者。

一个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学习型党支部

1930年“二乡师”招收第一批学生时,莱阳地方党组织就派党员姜宗泰考入,作为星星之火,在不同年级的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秋,中共“二乡师”党支部成立,姜宗泰任支部书记,刘松山、王之凤任党支部成员,自此,“二乡师”党的工作和革命活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党支部成立后,首先在师生中开展学习教育,统一对革命的认识。此时的胶东地区,一方面正值军阀统治时期,到处军警林立,进步活动受到禁止;另一方面,一批信仰各异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来到“二乡师”,在改善师生队伍素质结构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党支部大兴学习之风,采取集中辅导、分散讨论、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和师生开展学习活动。当时师生们经常学习阅读的进步书刊达70余种,如陶行知主办的《读书生活》、邹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永生》等刊物;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等报纸;还有鲁迅、茅盾、巴金等爱国作家的作品。师生们也特别珍惜这种战时环境中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他们不仅了解到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了解到党的抗战主张,坚定了为革命奋斗的信心,而且为以后勇敢地面对残酷艰难的斗争岁月,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实践是提高党性的重要途径。党支部通过“走出去”,将爱国精神化为实际行动,让师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1933年春,党支部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宣传小分队到莱阳城近郊进行演讲和文艺表演,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党支部在学生中成立“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主张,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成为“二乡师”师生爱国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些斗争有的取得了胜利,有的暂时被镇压,但党支部在斗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革命淬炼的星星之火也播撒在“二乡师”的校园里,后来大部分进步师生先后奔赴了抗日战场,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套灵活多变开放实用的教学训育方法

在教务主任王哲、训育主任董羲庭等一批进步教师的推动和影响下,二乡师的课程设置、教学思想、训育方法是比较开明进步的,如“古腔新唱”“活动引领”“名师进校园”等,学生从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启蒙与熏陶。

古腔新唱。“二乡师”教师授课时,结合学校下发的教材,加入了许多反映社会危机、革命发展、民族命运的时政内容,采取“古腔新唱”的方法,在旧课程里添加一些新内容进行学习教育。如董羲庭、戴伯行在民国印制的《哲学》《公民》课教材中加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容,讲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张焕庭自己翻译《莫斯科日报》英文版,将报上的有关教育、政治、社会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讲授;教务主任王哲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教材《唯物主义与教育》,使旧课程焕发了新生机。

活动引领。“二乡师”学生训育活动丰富多彩,演说会、讨论会、纪念周、批评会等应有尽有,并且活动都是开放的,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其中,直面问题、各抒己见。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建议,相互评判。召开专门生活会,学生可以相互批评,不同思想、不同政见、不同立场的言论和主张交锋辩论,在各种声音的交锋和碰撞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期得切磋劝善之实效”。这些活动成为启发传播新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

名师进校园。“二乡师”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1933年,邀请教育家苏溪之来校讲授《农村教育现状》;1934年,邀请教育家王儒楷来校讲授《国难时期的儿童教育》;1935年,邀请山东大学的吴耕民讲授《莱阳梨研究》;1937年,邀请老舍来校讲学,老舍还成为“二乡师最受欢迎的讲师”。像这样的讲座还有很多,这些讲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成为二乡师教育史上师生彼此记忆的佳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好“红色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摆在学校师生面前重大的现实任务。“二乡师”红色基因不倒的革命精神将永存下去,它所承载的学习精神、革命精神将激励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光大。

鲁东大学校报:http://ld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128022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9-2020 by http://dag.ld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